CGST Bulletin 2019 May 0509 ·...

2
督印人:李思敬 編輯及製作:拓展部 香港九龍塘多實街1212 Dorset Crescent, Kowloon Tong, Hong Kong 電話 Tel: (852) 2337 4106 傳真 Fax: (852) 2794 2337 電郵 Email: [email protected] 鄧美美 拓展聯繫 MDiv 1996 「3+2,對我影響很深!」 32 ,不是衛生署宣傳的蔬果比例,它確是一條算 式,是兩個年數的相加。對文忠(MDiv 2003 )而言,它更 是一個召命,是一生方向的安放。 立命 今年1月,文忠正式就職為總幹事。原來他與FES 緣,始自他口中的32 年代,即三年大學加上畢業後在 FES的兩年事奉。離開FES後,他當過中學老師、蒙召讀 神學、擔任牧職,並前往加拿大深造。 2008年,仍在加國 進修期間,因事回港,順道應邀返回FES早會分享。十多 年後再度踏足,如少小離家,老大歸回,儘管時、地、人俱 變,卻未感生疏,那份親厚與熱度,絲毫未減:「其實,連 自己都不為意,回想起來才發現無論是教書時代,在教會 牧養,到回來事奉,我的核心方向與價值堅持,依然深受3 2影響,至今未變。」 那一趟回歸,寫下四年後歸巢的序曲。上主在不同時 代,領他進入了學生工作、神學教育與教會牧養的場域中 體驗,如何整合三者亦成為他的召命所在:「人不是分割 的!我帶著這些歷史,來到今天FES的場景。固然,做學 生工作是首要的,但神學教育同樣是我的負擔,亦是一種 牧養。我一直在思考,學生福音運動如何同時是一場神 學教育運動。面對這更大的群體、更大的禾場、更大的使 命,我盼能投身其中。」 神學不只關乎事奉,對文忠來說,它更與生命尤關: 「神學不是一大套客觀知識,而是『郁緊你條命』,塑造 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將來如何服侍上主!」他特地為青 年學子開辦「神學入門小組」,盼為他們打開一條進路, 啟發一些思考:「趁著年青,還在尋覓人生方向,讓他們 明白到『讀神學,所為何事?』,極為重要。事實上,幾年 時間足可脫胎換骨,建立起一個信徒的生命深度與方向。 我也是在32的那段日子裡,奠定了將來的事奉方向,並 見識到事奉者的生命樣式。」 安身 憶起與生命師傅同行的當年軼事,依然歷歷在目: 某次同工營會上,親睹前輩們不忌諱,不迴避,直白道出 彼此相處合作的苦澀與傷痕,淚眼以外,他見證那開放 信任的可貴空間;又在某個下午,有位前輩突然放下手頭 工作,帶他出外打機看戲,「义電」回來又閉關苦幹:「我 們做細的,十足書僮,返緊工有得去打機~梗係開心啦! 哈~哈!」驚喜之餘,他感念那坦蕩無偽的同行關係:「他 們一直按照在上主裡領受的熱忱和恩賜發揮,做返自己, 有一份真正的自由。從信仰反省到社會關懷,他們甚麼都 可以談,卻從不刻意灌輸或給予答案,也不把自己一套強 加於你身上,迫你做這做那。這樣子的生命同行,需要信 得過上主會感動你、引領你,亦相信你會有回應。這種生 命職事,就在32的日子,從他們身上學習得來。」 不愛「坐定定」的文忠,十分享受跑前線,而前線不 只是校園,也包括家裡。身為兩位年輕人的父親,他形 容跟兒子查經,過程有趣又興奮:「有時,我拿翌日講道 的經文查考,會得到這樣的回應:『你講呢啲?你唔係吖 嘛?!』〔笑〕雖然是Daddy ,但不一定有權威、有答案,我 要聽聽他們的問題和領受。〔笑〕這個〔反應〕~很FES 〔笑〕」 近年,四處響起「教會的年輕人到哪去了?」的問號, 有說是「跨代斷層」,有道是「世代之爭」,又指稱「一代不 如一代」。面對這些說法,文忠不表認同,更毫不遲疑地 正色說:「這種描述來自成人世界的角度,仿佛年輕人就 是問題所在。抱歉!我從不這麼想!誠如我的同工所言, 年輕人其實是弱勢社群,他們是被動地接受這時代的教 育、政治與經濟模式形塑。」年復年,與一代一代人接觸, 文忠不斷提醒及調節自己,必須時刻抱持一顆開放與期 待的心,好好認識他們,學習如何相處:「這代學生是怎 樣看待自己的大學生身分呢?沒有雨傘經驗的他們,又如 何看香港歷史?看自己?看香港現況?事實上,新一代學 生領袖不是由我們來定義,而是由上主在他們生命中的 工作來定義。」若然有朝一日,發現自己用盡方法亦得不 到他們的理睬,就是身為同行者需要深刻反思、躬身自省 的警號:「這才是真正的代溝!因我已無法進入他們的時 代,我才是被失落的一群。」 有社會學家鄭重指出, 1725歲期間的成長經歷,將 形塑整個人的世界觀。儘管世代越發幽暗,但32這一 條算式推在上主手裡,定可化作無限可能。 成長 3+2 專訪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 總幹事蔣文忠 中神院訊 374 May - Jun. 2019 { } 承擔整全使命 裝備神國僕

Transcript of CGST Bulletin 2019 May 0509 ·...

Page 1: CGST Bulletin 2019 May 0509 · 期院訊開始,您便會收到中文電子版《中神院訊》。感謝您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 減少用紙 本院為響應減少用紙及支持環境,已改為透過電郵寄發奉獻收據。若您沒有電郵地址或

督印人:李思敬 編輯及製作:拓展部

香港九龍塘多實街12號 12 Dorset Crescent, Kowloon Tong, Hong Kong 電話 Tel: (852) 2337 4106 傳真 Fax: (852) 2794 2337 電郵 Email: [email protected]

鄧美美拓展聯繫

MDiv 1996

「3+2,對我影響很深!」

3+2,不是衛生署宣傳的蔬果比例,它確是一條算

式,是兩個年數的相加。對文忠(MDiv 2003)而言,它更

是一個召命,是一生方向的安放。

立命

今年1月,文忠正式就職為總幹事。原來他與FES結

緣,始自他口中的3+2年代,即三年大學加上畢業後在

FES的兩年事奉。離開FES後,他當過中學老師、蒙召讀

神學、擔任牧職,並前往加拿大深造。2008年,仍在加國

進修期間,因事回港,順道應邀返回FES早會分享。十多

年後再度踏足,如少小離家,老大歸回,儘管時、地、人俱

變,卻未感生疏,那份親厚與熱度,絲毫未減:「其實,連

自己都不為意,回想起來才發現無論是教書時代,在教會

牧養,到回來事奉,我的核心方向與價值堅持,依然深受3

+2影響,至今未變。」

那一趟回歸,寫下四年後歸巢的序曲。上主在不同時

代,領他進入了學生工作、神學教育與教會牧養的場域中

體驗,如何整合三者亦成為他的召命所在:「人不是分割

的!我帶著這些歷史,來到今天FES的場景。固然,做學

生工作是首要的,但神學教育同樣是我的負擔,亦是一種

牧養。我一直在思考,學生福音運動如何同時是一場神

學教育運動。面對這更大的群體、更大的禾場、更大的使

命,我盼能投身其中。」

神學不只關乎事奉,對文忠來說,它更與生命尤關:

「神學不是一大套客觀知識,而是『郁緊你條命』,塑造

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將來如何服侍上主!」他特地為青

年學子開辦「神學入門小組」,盼為他們打開一條進路,

啟發一些思考:「趁著年青,還在尋覓人生方向,讓他們

明白到『讀神學,所為何事?』,極為重要。事實上,幾年

時間足可脫胎換骨,建立起一個信徒的生命深度與方向。

我也是在3+2的那段日子裡,奠定了將來的事奉方向,並

見識到事奉者的生命樣式。」

安身

憶起與生命師傅同行的當年軼事,依然歷歷在目:

某次同工營會上,親睹前輩們不忌諱,不迴避,直白道出

彼此相處合作的苦澀與傷痕,淚眼以外,他見證那開放

信任的可貴空間;又在某個下午,有位前輩突然放下手頭

工作,帶他出外打機看戲,「义電」回來又閉關苦幹:「我

們做細的,十足書僮,返緊工有得去打機~梗係開心啦!

哈~哈!」驚喜之餘,他感念那坦蕩無偽的同行關係:「他

們一直按照在上主裡領受的熱忱和恩賜發揮,做返自己,

有一份真正的自由。從信仰反省到社會關懷,他們甚麼都

可以談,卻從不刻意灌輸或給予答案,也不把自己一套強

加於你身上,迫你做這做那。這樣子的生命同行,需要信

得過上主會感動你、引領你,亦相信你會有回應。這種生

命職事,就在3+2的日子,從他們身上學習得來。」

不愛「坐定定」的文忠,十分享受跑前線,而前線不

只是校園,也包括家裡。身為兩位年輕人的父親,他形

容跟兒子查經,過程有趣又興奮:「有時,我拿翌日講道

的經文查考,會得到這樣的回應:『你講呢啲?你唔係吖

嘛?!』〔笑〕雖然是Daddy,但不一定有權威、有答案,我

要聽聽他們的問題和領受。〔笑〕這個〔反應〕~很FES!

〔笑〕」

近年,四處響起「教會的年輕人到哪去了?」的問號,

有說是「跨代斷層」,有道是「世代之爭」,又指稱「一代不

如一代」。面對這些說法,文忠不表認同,更毫不遲疑地

正色說:「這種描述來自成人世界的角度,仿佛年輕人就

是問題所在。抱歉!我從不這麼想!誠如我的同工所言,

年輕人其實是弱勢社群,他們是被動地接受這時代的教

育、政治與經濟模式形塑。」年復年,與一代一代人接觸,

文忠不斷提醒及調節自己,必須時刻抱持一顆開放與期

待的心,好好認識他們,學習如何相處:「這代學生是怎

樣看待自己的大學生身分呢?沒有雨傘經驗的他們,又如

何看香港歷史?看自己?看香港現況?事實上,新一代學

生領袖不是由我們來定義,而是由上主在他們生命中的

工作來定義。」若然有朝一日,發現自己用盡方法亦得不

到他們的理睬,就是身為同行者需要深刻反思、躬身自省

的警號:「這才是真正的代溝!因我已無法進入他們的時

代,我才是被失落的一群。」

有社會學家鄭重指出,17至25歲期間的成長經歷,將

形塑整個人的世界觀。儘管世代越發幽暗,但3+2這一

條算式推在上主手裡,定可化作無限可能。

成長 3+2—專訪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蔣文忠

中神院訊

374 May - Jun. 2019{ }承 擔 整 全 使 命 裝 備 神 國 僕 人

Page 2: CGST Bulletin 2019 May 0509 · 期院訊開始,您便會收到中文電子版《中神院訊》。感謝您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 減少用紙 本院為響應減少用紙及支持環境,已改為透過電郵寄發奉獻收據。若您沒有電郵地址或

5-6

/19 - 2

,40

0

收閱中文電子版《中神院訊》

本院每兩個月印製的院訊,需要砍伐林木。若您也想一起為環保出力,誠邀您從下一期

開始,改為收閱電子版院訊。您只需到www.cgst.edu/ebulletin_chi按此填寫資料,從下

期院訊開始,您便會收到中文電子版《中神院訊》。感謝您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

減少用紙

本院為響應減少用紙及支持環境,已改為透過電郵寄發奉獻收據。若您沒有電郵地址或

選擇透過郵寄收取奉獻收據,本院會作出配合。感謝您支持環保。

電子奉獻收據

本院已設立網上奉獻,請登入www.cgst.edu/support_oneoffgiving。除手續方便快捷

外,亦減少用紙。感謝您願意為環保出一分力。

網上奉獻

經常費財政狀況2019年1月至3月

HK$

奉獻 8,674,973

學費及其他收入 4,700,129

收入合共 13,375,102

支出 (12,844,790)

本期盈餘 530,312

註:尚欠銀行按揭貸款:HK$9,697,339

譚志超

辛博士具說服力地描繪了一幅清晰的圖像,展示彼得神學當中「離散被擄選民」

的視角,如何推動書卷對信徒的社會行為指引,她對第一世紀離散猶太人的社會參與

情況,提供了有用的背景資料;不僅如此,她將彼得前書與啟示錄、第二世紀經外文獻

the Epistle to Diognetus 的社會倫理相比較,更顯示出她對這題旨的先見之明,獨到

之處。無論第一、二世紀還是廿一世紀,異教文化與意識形態滲透至我們世俗社會的

每一個層面,彼得前書提出「具區分性的抗爭」(differentiated resistance)以及書卷

心繫信徒「對上帝的最後忠誠」(ultimate allegiance to God),實在是對基督徒的重

要提醒。

播道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

辛惠蘭對彼得前書的精深鑽研,準確地從這書卷的社會政治背景,揭示作者鋪

陳在文字背後的神學信念;她主張神的救恩正是彼得前書相關社會行為導引的原動

力和模式根源。惠蘭具洞察力的分析,史實精準,釋經有力,不論對專研彼得前書的

勸導材料抑或對書卷整體的學術研究,本書篇章都是出色且不容錯過的。信徒要是

關注自己基督徒的身分與社會參與及倫理觀的關係,他們定可從本書得到啟發,窺

悉這些古代書卷資料如何可以被情境化,應對當今世代的處境,並且大得裨益。

盧允晞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Connect with CGST:

magazine.cgst.edu www.cgst.edu/mediahub

www.cgst.edu/bulletin www.cgst.edu/prayerdiary

中國神學研究院 / cgstwww.cgst.edu

中國神學研究院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中國神學研究院 / cgsthk

辛惠蘭 圖書館主任

聖經科副教授

This is True Grace: The Shaping of Social Behavioural Instructions By Theology in 1 Peter.

(Carlisle, Cumbria: Langham Monographs, 2016)

This Is True Grace

籍推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