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赵姗 电话:(010)81785188 3069 E-mail …jjsb.cet.com.cn/zgjjsb/20190829/A04.pdf ·...

1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健康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圆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CHINA ECONOMIC TIMES 责编:赵姗 电话: (010)817851883069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 8 29 星期四 美编:中一 组版:梅雪荣 4 快开学了,家长们为自己的“成长”做好准备了吗? 主持人 赵姗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易出现的不良教 育心态和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 家长的不良教育心态,往往会在 日常家庭生活中通过与子女频繁接触,不自觉而又 经常地对子女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影响孩子 的认知、情绪和情感、性格和品行,家庭成了子女滋 生坏习惯、负向情绪的温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 长易出现哪些不良教育心态或问题? 李新: 首先是起跑线心理。孩子是一个家庭结 出的果实,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我们 做家长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在班级甚 至年级处于领跑者地位,领跑不成也要确保稳固在 第一军团,否则我们就很难接受,会有一种自己的孩 子怎能不如别人的心理恐慌和失落,这是典型的“望 子成龙”式高期待心态,这种心理一旦成为学龄期亲 子关系的主导,就会给孩子传导过度的压力,导致孩 子承受不了。 其次是学习唯一论。这种情况容易在六年级、 初三等毕业班的孩子家长身上出现。毕业是一种结 束,也是一种结论,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定位。因此, 这个阶段的家长往往会被分数绝对论所左右,特别 是一模二模的时候,考试分数几乎挤占了家庭所有 的空间,除分数之外,概不可谈;除学习之外,概不可 做。有些家长会为了确保分数而屏蔽了孩子学习以 外的几乎一切兴趣爱好,甚至在基本生活上也是大 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务,导致孩子 就像是被关了禁闭,生活处于真空状态。 第三是家长不作为。现在很多年轻家长自己还 是个孩子,还需要成长,在教育下一代上表现得“心 很大”,他们除了和孩子一起玩耍,几乎将所有养育 责任都推给了别人。例如,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卖”给爷爷奶奶和教育机构,认为“生活由老人带、 学习有辅导班”,自己只要出钱、无需出力,亲子教育 便可高枕无忧了,由此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有效 互动,自动放弃了家长责任。特别是在孩子需要帮 助的时候,父母的教养行为往往缺位,长此以往,很 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值和需求度下降。 第四是关心变闹心。我们看到很多家长非常爱 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甚至包揽了应该 由孩子自己承担的所有生活事务,剥夺了孩子成长 中必须的经历;有的家长看孩子学习很辛苦,非常心 疼,于是一会儿推门看望一下、一会儿送来粥食等 “慰问品”。家长的嘘寒问暖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干 扰,前者阻扰了孩子正常成长,后者干扰了孩子专注 做事儿,家长的过度关心最终演变为扰乱孩子成长 节奏的不和谐因素。 杨谨: 一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分数和排名比一 切都重要。家长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对孩子的 培养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评价自然不同;受传统思维、 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家长只看重分数和排名, 以结果为目标导向,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素质教育,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培养。 二是强烈的控制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以爱为名不允许孩子做自主的选择。 三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学业心愿强加在孩子身 上。成年人的世界多少有些未完成的心愿,比如理想 的学历、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 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么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无 可厚非,但孩子因父母而来,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和人生轨迹;不应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四是爱比较,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势与自家孩 子的劣势相比,看不见孩子自身的努力和进步。 李彦: 根据家长教育的主动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可以把家长分为如下四类。 1. 控制型家长(主动+不稳定) —把孩子的一 切当作自己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学习都要在自己的 把控之中,“听话”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这样的教 育影响之下,孩子往往缺乏自主性,做事考虑不周 全,丢三落四,很难胜任复杂的任务。生活上能力 弱,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同类的问题,比如缺少进取 心、抗挫折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等。往往家长急得火 烧眉毛,孩子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尤其到了中 学阶段,自主独立的能力较差,较难适应集体生活, 很难发展相应的人际关系。应对学习压力已经自顾 不暇,各方面压力扑面而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 题。有些孩子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或是人际关系问 题,而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或 是睡眠问题。 2. 放任型家长(被动+稳定) —默视孩子的发 展需求,无论孩子怎样都被动接受。孩子没能在家 庭环境中学习社会规则,做事比较随意,界限感差, 常常任性而为,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当孩子 遇到成长中的难题或困扰时,家长不能有力地给予 支持和引导,任由孩子自行面对。孩子在困难面前 很难学会积极或理性地应对,往往会采用情绪化的 方式,长此以往,这就成为孩子的处世特征。 3. 矛盾型家长(被动+不稳定) —我想管或不 管你,都不一定;你听我管或不听我管我的态度也不 确定。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的管教以不确定的形式存 在,而孩子也只能在这样晴雨不定的氛围内艰难成 长,把很多精力用于察言观色,疏于学习,在夹缝中 求生存。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是疏离的,同时又渴 望稳定的关系,内心常常陷入纠结,俗称活得“拧 巴”。 4. 民主型家长(主动+稳定) —主动参与孩子 的成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亲子关系顺 畅。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父母,遗憾的 是在一份对父母是否称职的调查中,有 82%的孩子 认为他们的父母不合格。看来家长们成长的路任重 而道远。 不良教育心态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负面 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 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其心理支 配下有意识进行的,不良教育心态必然导致不当的教 育行为,会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杨谨: 第一,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导致有些 孩子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身 心疾病等后果。更有甚者,社会上出现过考生成绩 排名第二的学霸因第一名被同学“夺走”而伤害对方 的恶劣犯罪事件。 第二,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灾难,如果孩子屡 屡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力,负面影响轻则孩子成为毫 无主见之人、事事依赖父母;更严重的后果会因长期 的压抑而导致抑郁,因为活着没有自由、没有自我价 值。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原本是名高三学霸,有 自己心仪的大学—南京大学和热爱的专业—天 文学;可多年单亲的妈妈以独自抚养孩子辛苦、爱孩 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为正当理由,剥夺了孩子去 天文馆当讲解员的爱好,大学只能上清华、北大,没 收孩子的生日礼物,打翻孩子在爸爸家摆放的航天 模型,怀疑孩子早恋,阻止父亲来看英子,每日逼英 子吃难以下咽的高级补品及药膳……无疑英子妈是 爱女儿的,但种种行为实则阻止孩子成为自己,最终 这种无孔不入的、高压的、控制型的爱让英子透不过 气来,从而患上了抑郁症。 第三,孩子因为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而牺 牲自己的愿望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同形式的负面 影响:丧失主观能动性,变得消极被动、懒散、啃老或 玩世不恭;或者极端逆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第四,父母的经常比较会引起孩子的嫉妒心和 自卑感。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渴望被父母看见、孩子 生命的自尊与自强需要父母的积极鼓励;如果被长 期打击、忽视、否定、讽刺、挫败,就会引发强烈的嫉 妒心和自卑感;连给予生命的父母都不爱自己,自己 是有多糟糕呢?这是长期被比较、被否定、被打击的 孩子发自心底的疑问。 李新: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主要分两大类,一类 是高压下的焦虑,一类是忽视下的淡漠。 首先看焦虑。焦虑情绪往往具有“传染性”,焦 虑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表现为“用力过猛”,对 孩子的心灵伤害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了, 就会是灾难性的。今年 4 月份,上海卢浦大桥上 17 岁男孩儿跳桥事件依然历历在目,令人心痛,事件在 警示我们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技巧,特别是要减少 焦虑情绪的传递。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与家长的依 恋关系常常被我们的焦虑情绪所冲毁,家长的高压 状态,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不知所措,是更加的焦躁不 安,甚至是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情绪,做智慧型家长。 再来看淡漠。有些家长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无 从下手”而倍感挫败,于是采取了“弃疗”战术,任由 孩子随意成长。也有些家长,因为夫妻关系、在外打 工等缘故,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互动,导致孩子的成长 中缺少了父母养育这个关键环节。我们看,浙江 9 岁女童章子欣事件,这也是一个令人感到极度悲伤 的故事,子欣在去世前,应该是很喜欢那两个租客 的,因为他们给章子欣的生活填了个空儿,给了她一 种虚幻的家庭感,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子欣带来的是 爱的满足,也是爱的错觉。 李彦: 家长教育行为的不成熟,会对孩子的人格 形成、人际关系模式、亲密关系建构,甚至是人生命 运的走向都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从人格的形成来说,父母从小为孩子提供的环 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孩子个性特征。控制型家长往往培养了控制 型孩子或是讨好型孩子;矛盾型家长往往培养了回 避型孩子或矛盾型孩子。 父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的表 现,往往也是孩子的模板,成年后,孩子会在自己的 关系中重复父母的样子。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 潜意识中,我们会愿意待在熟悉的环境内。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比自己好,但没 有建设性的教育,无论是控制型、放任型或是矛盾型 的家长,都很难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尤其重要。所 谓教育,本质上是父母持续地栽培自己。 家长心理健康的调试与维护 中国经济时报: 要清除和避免家庭对子女心理 上的不良影响、防止各种心理“病变”、促使孩子健康 成长,家长的心理健康应该如何调试与维护? 李彦: 你可以这样做,成为觉醒的父母。 1. 知己。多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模式和 方法,看清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和对家庭关系的 影响。心理学里的“依恋理论”就在讲父母跟孩子间 的关系,特别是早期关系塑造着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安全感强的孩子更愿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且更有 创造力。 2. 知彼。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他的能力 和愿望,了解孩子成长期间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和任 务。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 一生中发展最迅猛且对未来影响最深远的时期。这 期间,一个人形成基本的人格特征,明确“我是谁”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样的事”等 内容。 3. 学习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学习和谐相处之 道。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做情 绪稳定的父母,有效地跟孩子沟通。学习做自己情 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控制,能主动地回到理性状态, 就能看到在亲子关系中面临着什么样的困扰。这是 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没有 谁是学了就能做到的,总要有“知行合一”的经历。 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才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情绪;能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力保持情绪稳定地处理 双方的关系。 4. 尊重孩子个性和发展的前提下,做有效能的 家长。做到了知己知彼,真正的沟通就可以开始 了。你在沟通当中是侃侃而谈地讲道理,还是在尊 重中倾听,在理解中表达?单向地讲道理是无效的 沟通;有回应的沟通才叫沟通;糟糕的回应不如不沟 通。尊重并充分倾听对方的情绪想法再表达(也许 都不必表达),会产生效果。这样的沟通能力是教育 的基础能力,也是需要不断训练才具备的能力。 5. 用爱来滋养关系。家庭教育是在“家”这个特 殊的关系中完成的,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都是用爱来联结和滋养着的。常常在家庭中表达 爱,让爱流动起来,就是对家庭的灌溉。有爱的家 庭,像坚固的大船,一家人相亲相爱,各司其职、配合 默契,在生活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在此,希望家长们能有对自身的反思: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 否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效 能地教育。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是鲜 活的生命个体,有独特的性格和经验,两个这样独特 的人组成家庭,并在完成生命中一个个重大的任务, 需要彼此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我们常常把更多的 注意力给到孩子,其实夫妻两个人的心理成长,如何 经营婚姻和家庭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成为好父母的 前提是成为好夫妻,这也是一门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的功课。无论你现在是什么类型的家长,成为学习 型家长,必定会带给家庭更新、更幸福的明天。 杨谨: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全面 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 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比考试分数更为重要。 第二,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孩子因父母的结合 而来,这是生命自身的渴望;而非父母的私有附属 品,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问题,他们理应拥有自己人 生的选择权。 第三,父母自有遗憾,孩子却有自己人生及未 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父母 应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有主见有担当能为自己行为担负责任的社会成 员,比成为父母的作品和影子更为重要。 第四,比较之心源于童年内心的创伤和对自己 现状的不满,父母只有不断地修复自己的内心世界 和完善自我的现状才能获得自我实现,从而停止不 断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在孩子身上。 第五,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营好夫妻关系; 勿把成人之间不良互动产生的负向情绪移情到孩子 身上。 李新: 首先,建立独立意识。我们常说,有一种 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身为家长总是喜欢“以己度 娃”,习惯用自己的生理、心理感受或者成长经历去 决断孩子对生活的选择。这是一种共体式的亲子关 系,孩子在身体上脱离了母体,在精神上却没有实现 分离,时间久了就会演变成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家 长要学会走出掌控孩子的心理驱力,从心底认可孩 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全部,包括错误,特 别是在经历困难时,不要将暂时的问题当做生活的 句号,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有些挫折是必 须经历的。 其次,给孩子留出空间。我们看一些国外的家 庭剧,很多孩子都会有一个树屋,那些树屋的存在其 实就是孩子自我独立空间的一种物化,这个空间为 孩子营造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像是重 新回到子宫中,得以积蓄成长的力量。现实生活中, 我们家长总是很擅长做至尊宝耳边的那个唐僧,用 喋喋不休包围着孩子,殊不知,孩子对独立空间的渴 求比我们说的任何道理都重要。作为家长,要学会 用更多的听、更多的看,引发自己更多的想,从而去 更多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干扰。 再次,学会欣赏孩子。朱自清先生曾经给欣赏 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欣赏就是乐意接受。有些家长 总是苦闷于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去欣赏那个时常让 自己头痛的娃,娃乖的时候千般好,娃耍个性、被老 师请家长的时候,“掐死他的心都有”。有位家长说, 为了鼓励娃,他常常会违心地夸奖、称赞孩子,但是 依然得不到孩子积极的回馈。要知道,孩子对父母 的情绪流露非常敏锐,身为家长的我们无论怎样掩 盖,一些微表情都能被孩子捕捉到,所以我们对孩子 的任何评价,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小机灵鬼们 都能够判断出其真实性、真诚性。这就解读了,为什 么我们对孩子的称赞、夸奖总是那么苍白。让我们 进一步解读“欣赏”这两个字:欣应该是一种情感,赏 是一种行为,欣是因,赏是果,没有欣的赏是无法独 立存在的,所以先乐意再接受才是有价值的欣赏。 换句话说,这种接受应该是无条件的,是不需要孩子 用好成绩、好表现换取的。 最后,想和家长们分享一些感受。这几天,田亮 女儿“话题终结式聊天”上热搜:父母怎么做,才不会 把天聊死?在不少老母亲感同身受孩子对父母的 “来言”不屑“去语”的悲哀时,我们是否也能够回忆 起当初孩子的主动“来言”,我们却用南辕北辙的方 式回应的情景?中国式亲子沟通往往缺少共情,我 们从小仰视父母对自己的教诲,当自己成为父母的 时候,又开启了对孩子的俯视角度,于是视平线总是 出现错位,亲子之间的心理场不在一个次元中,亲子 关系势必会渐行渐远。家长要学会找准与孩子的水 平线,交流中多一些认知上的、情绪上的、情感上的 同频共振,我们恰到合适的回应对孩子来说才是最 美的心理感受。 开学在即,家长们又要 开始“奋战”啦!准备方 方面面的同时,作为家 长,您关注过自己的心 理健康吗?有相关研究 表明:中小学生家长的 心理健康与子女之间有 很高的相关。家长有心 理问题的,其子女有心 理行为问题的达 60% 或许您自我感觉还不 错,千万别以为自己当 家长就理所当然地称 职。一份调查表明, 82%的孩子认为他们的 家长不合格。看来,家 长们的“成长”之路任重 而道远。

Transcript of 责编:赵姗 电话:(010)81785188 3069 E-mail …jjsb.cet.com.cn/zgjjsb/20190829/A04.pdf ·...

Page 1: 责编:赵姗 电话:(010)81785188 3069 E-mail …jjsb.cet.com.cn/zgjjsb/20190829/A04.pdf · 和人生轨迹;不应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四是爱比较,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势与自家孩

李 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健康专家

杨 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专家

李 彦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圆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CHINAECONOMICTIMES

■责编:赵姗 电话:(010)81785188—3069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美编:中一 组版:梅雪荣

4

快开学了,家长们为自己的“成长”做好准备了吗?■主持人 赵姗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易出现的不良教

育心态和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家长的不良教育心态,往往会在

日常家庭生活中通过与子女频繁接触,不自觉而又

经常地对子女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影响孩子

的认知、情绪和情感、性格和品行,家庭成了子女滋

生坏习惯、负向情绪的温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

长易出现哪些不良教育心态或问题?

李新:首先是起跑线心理。孩子是一个家庭结

出的果实,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我们

做家长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在班级甚

至年级处于领跑者地位,领跑不成也要确保稳固在

第一军团,否则我们就很难接受,会有一种自己的孩

子怎能不如别人的心理恐慌和失落,这是典型的“望

子成龙”式高期待心态,这种心理一旦成为学龄期亲

子关系的主导,就会给孩子传导过度的压力,导致孩

子承受不了。

其次是学习唯一论。这种情况容易在六年级、

初三等毕业班的孩子家长身上出现。毕业是一种结

束,也是一种结论,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定位。因此,

这个阶段的家长往往会被分数绝对论所左右,特别

是一模二模的时候,考试分数几乎挤占了家庭所有

的空间,除分数之外,概不可谈;除学习之外,概不可

做。有些家长会为了确保分数而屏蔽了孩子学习以

外的几乎一切兴趣爱好,甚至在基本生活上也是大

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务,导致孩子

就像是被关了禁闭,生活处于真空状态。

第三是家长不作为。现在很多年轻家长自己还

是个孩子,还需要成长,在教育下一代上表现得“心

很大”,他们除了和孩子一起玩耍,几乎将所有养育

责任都推给了别人。例如,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卖”给爷爷奶奶和教育机构,认为“生活由老人带、

学习有辅导班”,自己只要出钱、无需出力,亲子教育

便可高枕无忧了,由此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有效

互动,自动放弃了家长责任。特别是在孩子需要帮

助的时候,父母的教养行为往往缺位,长此以往,很

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值和需求度下降。

第四是关心变闹心。我们看到很多家长非常爱

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甚至包揽了应该

由孩子自己承担的所有生活事务,剥夺了孩子成长

中必须的经历;有的家长看孩子学习很辛苦,非常心

疼,于是一会儿推门看望一下、一会儿送来粥食等

“慰问品”。家长的嘘寒问暖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干

扰,前者阻扰了孩子正常成长,后者干扰了孩子专注

做事儿,家长的过度关心最终演变为扰乱孩子成长

节奏的不和谐因素。

杨谨:一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分数和排名比一

切都重要。家长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对孩子的

培养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评价自然不同;受传统思维、

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家长只看重分数和排名,

以结果为目标导向,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素质教育,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培养。

二是强烈的控制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以爱为名不允许孩子做自主的选择。

三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学业心愿强加在孩子身

上。成年人的世界多少有些未完成的心愿,比如理想

的学历、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

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么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无

可厚非,但孩子因父母而来,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和人生轨迹;不应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四是爱比较,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势与自家孩

子的劣势相比,看不见孩子自身的努力和进步。

李彦:根据家长教育的主动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可以把家长分为如下四类。

1.控制型家长(主动+不稳定)——把孩子的一

切当作自己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学习都要在自己的

把控之中,“听话”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这样的教

育影响之下,孩子往往缺乏自主性,做事考虑不周

全,丢三落四,很难胜任复杂的任务。生活上能力

弱,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同类的问题,比如缺少进取

心、抗挫折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等。往往家长急得火

烧眉毛,孩子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尤其到了中

学阶段,自主独立的能力较差,较难适应集体生活,

很难发展相应的人际关系。应对学习压力已经自顾

不暇,各方面压力扑面而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

题。有些孩子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或是人际关系问

题,而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或

是睡眠问题。

2.放任型家长(被动+稳定)——默视孩子的发

展需求,无论孩子怎样都被动接受。孩子没能在家

庭环境中学习社会规则,做事比较随意,界限感差,

常常任性而为,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当孩子

遇到成长中的难题或困扰时,家长不能有力地给予

支持和引导,任由孩子自行面对。孩子在困难面前

很难学会积极或理性地应对,往往会采用情绪化的

方式,长此以往,这就成为孩子的处世特征。

3.矛盾型家长(被动+不稳定)——我想管或不

管你,都不一定;你听我管或不听我管我的态度也不

确定。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的管教以不确定的形式存

在,而孩子也只能在这样晴雨不定的氛围内艰难成

长,把很多精力用于察言观色,疏于学习,在夹缝中

求生存。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是疏离的,同时又渴

望稳定的关系,内心常常陷入纠结,俗称活得“拧

巴”。

4.民主型家长(主动+稳定)——主动参与孩子

的成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亲子关系顺

畅。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父母,遗憾的

是在一份对父母是否称职的调查中,有 82%的孩子

认为他们的父母不合格。看来家长们成长的路任重

而道远。

不良教育心态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负面

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其心理支

配下有意识进行的,不良教育心态必然导致不当的教

育行为,会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杨谨:第一,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导致有些

孩子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身

心疾病等后果。更有甚者,社会上出现过考生成绩

排名第二的学霸因第一名被同学“夺走”而伤害对方

的恶劣犯罪事件。

第二,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灾难,如果孩子屡

屡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力,负面影响轻则孩子成为毫

无主见之人、事事依赖父母;更严重的后果会因长期

的压抑而导致抑郁,因为活着没有自由、没有自我价

值。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原本是名高三学霸,有

自己心仪的大学——南京大学和热爱的专业——天

文学;可多年单亲的妈妈以独自抚养孩子辛苦、爱孩

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为正当理由,剥夺了孩子去

天文馆当讲解员的爱好,大学只能上清华、北大,没

收孩子的生日礼物,打翻孩子在爸爸家摆放的航天

模型,怀疑孩子早恋,阻止父亲来看英子,每日逼英

子吃难以下咽的高级补品及药膳……无疑英子妈是

爱女儿的,但种种行为实则阻止孩子成为自己,最终

这种无孔不入的、高压的、控制型的爱让英子透不过

气来,从而患上了抑郁症。

第三,孩子因为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而牺

牲自己的愿望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同形式的负面

影响:丧失主观能动性,变得消极被动、懒散、啃老或

玩世不恭;或者极端逆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第四,父母的经常比较会引起孩子的嫉妒心和

自卑感。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渴望被父母看见、孩子

生命的自尊与自强需要父母的积极鼓励;如果被长

期打击、忽视、否定、讽刺、挫败,就会引发强烈的嫉

妒心和自卑感;连给予生命的父母都不爱自己,自己

是有多糟糕呢?这是长期被比较、被否定、被打击的

孩子发自心底的疑问。

李新:从心理健康角度看,主要分两大类,一类

是高压下的焦虑,一类是忽视下的淡漠。

首先看焦虑。焦虑情绪往往具有“传染性”,焦

虑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表现为“用力过猛”,对

孩子的心灵伤害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了,

就会是灾难性的。今年 4月份,上海卢浦大桥上 17岁男孩儿跳桥事件依然历历在目,令人心痛,事件在

警示我们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技巧,特别是要减少

焦虑情绪的传递。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与家长的依

恋关系常常被我们的焦虑情绪所冲毁,家长的高压

状态,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不知所措,是更加的焦躁不

安,甚至是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情绪,做智慧型家长。

再来看淡漠。有些家长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无

从下手”而倍感挫败,于是采取了“弃疗”战术,任由

孩子随意成长。也有些家长,因为夫妻关系、在外打

工等缘故,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互动,导致孩子的成长

中缺少了父母养育这个关键环节。我们看,浙江 9岁女童章子欣事件,这也是一个令人感到极度悲伤

的故事,子欣在去世前,应该是很喜欢那两个租客

的,因为他们给章子欣的生活填了个空儿,给了她一

种虚幻的家庭感,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子欣带来的是

爱的满足,也是爱的错觉。

李彦:家长教育行为的不成熟,会对孩子的人格

形成、人际关系模式、亲密关系建构,甚至是人生命

运的走向都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从人格的形成来说,父母从小为孩子提供的环

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孩子个性特征。控制型家长往往培养了控制

型孩子或是讨好型孩子;矛盾型家长往往培养了回

避型孩子或矛盾型孩子。

父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的表

现,往往也是孩子的模板,成年后,孩子会在自己的

关系中重复父母的样子。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

潜意识中,我们会愿意待在熟悉的环境内。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比自己好,但没

有建设性的教育,无论是控制型、放任型或是矛盾型

的家长,都很难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尤其重要。所

谓教育,本质上是父母持续地栽培自己。

家长心理健康的调试与维护

中国经济时报:要清除和避免家庭对子女心理

上的不良影响、防止各种心理“病变”、促使孩子健康

成长,家长的心理健康应该如何调试与维护?

李彦:你可以这样做,成为觉醒的父母。

1.知己。多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模式和

方法,看清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和对家庭关系的

影响。心理学里的“依恋理论”就在讲父母跟孩子间

的关系,特别是早期关系塑造着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安全感强的孩子更愿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且更有

创造力。

2.知彼。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他的能力

和愿望,了解孩子成长期间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和任

务。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

一生中发展最迅猛且对未来影响最深远的时期。这

期间,一个人形成基本的人格特征,明确“我是谁”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样的事”等

内容。

3.学习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学习和谐相处之

道。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做情

绪稳定的父母,有效地跟孩子沟通。学习做自己情

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控制,能主动地回到理性状态,

就能看到在亲子关系中面临着什么样的困扰。这是

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没有

谁是学了就能做到的,总要有“知行合一”的经历。

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才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情绪;能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力保持情绪稳定地处理

双方的关系。

4.尊重孩子个性和发展的前提下,做有效能的

家长。做到了知己知彼,真正的沟通就可以开始

了。你在沟通当中是侃侃而谈地讲道理,还是在尊

重中倾听,在理解中表达?单向地讲道理是无效的

沟通;有回应的沟通才叫沟通;糟糕的回应不如不沟

通。尊重并充分倾听对方的情绪想法再表达(也许

都不必表达),会产生效果。这样的沟通能力是教育

的基础能力,也是需要不断训练才具备的能力。

5.用爱来滋养关系。家庭教育是在“家”这个特

殊的关系中完成的,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都是用爱来联结和滋养着的。常常在家庭中表达

爱,让爱流动起来,就是对家庭的灌溉。有爱的家

庭,像坚固的大船,一家人相亲相爱,各司其职、配合

默契,在生活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在此,希望家长们能有对自身的反思: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效

能地教育。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是鲜

活的生命个体,有独特的性格和经验,两个这样独特

的人组成家庭,并在完成生命中一个个重大的任务,

需要彼此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我们常常把更多的

注意力给到孩子,其实夫妻两个人的心理成长,如何

经营婚姻和家庭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成为好父母的

前提是成为好夫妻,这也是一门要认真学习和实践

的功课。无论你现在是什么类型的家长,成为学习

型家长,必定会带给家庭更新、更幸福的明天。

杨谨: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全面

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

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比考试分数更为重要。

第二,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孩子因父母的结合

而来,这是生命自身的渴望;而非父母的私有附属

品,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问题,他们理应拥有自己人

生的选择权。

第三,父母自有遗憾,孩子却有自己人生及未

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父母

应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有主见有担当能为自己行为担负责任的社会成

员,比成为父母的作品和影子更为重要。

第四,比较之心源于童年内心的创伤和对自己

现状的不满,父母只有不断地修复自己的内心世界

和完善自我的现状才能获得自我实现,从而停止不

断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在孩子身上。

第五,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营好夫妻关系;

勿把成人之间不良互动产生的负向情绪移情到孩子

身上。

李新:首先,建立独立意识。我们常说,有一种

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身为家长总是喜欢“以己度

娃”,习惯用自己的生理、心理感受或者成长经历去

决断孩子对生活的选择。这是一种共体式的亲子关

系,孩子在身体上脱离了母体,在精神上却没有实现

分离,时间久了就会演变成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家

长要学会走出掌控孩子的心理驱力,从心底认可孩

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全部,包括错误,特

别是在经历困难时,不要将暂时的问题当做生活的

句号,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有些挫折是必

须经历的。

其次,给孩子留出空间。我们看一些国外的家

庭剧,很多孩子都会有一个树屋,那些树屋的存在其

实就是孩子自我独立空间的一种物化,这个空间为

孩子营造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像是重

新回到子宫中,得以积蓄成长的力量。现实生活中,

我们家长总是很擅长做至尊宝耳边的那个唐僧,用

喋喋不休包围着孩子,殊不知,孩子对独立空间的渴

求比我们说的任何道理都重要。作为家长,要学会

用更多的听、更多的看,引发自己更多的想,从而去

更多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干扰。

再次,学会欣赏孩子。朱自清先生曾经给欣赏

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欣赏就是乐意接受。有些家长

总是苦闷于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去欣赏那个时常让

自己头痛的娃,娃乖的时候千般好,娃耍个性、被老

师请家长的时候,“掐死他的心都有”。有位家长说,

为了鼓励娃,他常常会违心地夸奖、称赞孩子,但是

依然得不到孩子积极的回馈。要知道,孩子对父母

的情绪流露非常敏锐,身为家长的我们无论怎样掩

盖,一些微表情都能被孩子捕捉到,所以我们对孩子

的任何评价,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小机灵鬼们

都能够判断出其真实性、真诚性。这就解读了,为什

么我们对孩子的称赞、夸奖总是那么苍白。让我们

进一步解读“欣赏”这两个字:欣应该是一种情感,赏

是一种行为,欣是因,赏是果,没有欣的赏是无法独

立存在的,所以先乐意再接受才是有价值的欣赏。

换句话说,这种接受应该是无条件的,是不需要孩子

用好成绩、好表现换取的。

最后,想和家长们分享一些感受。这几天,田亮

女儿“话题终结式聊天”上热搜:父母怎么做,才不会

把天聊死?在不少老母亲感同身受孩子对父母的

“来言”不屑“去语”的悲哀时,我们是否也能够回忆

起当初孩子的主动“来言”,我们却用南辕北辙的方

式回应的情景?中国式亲子沟通往往缺少共情,我

们从小仰视父母对自己的教诲,当自己成为父母的

时候,又开启了对孩子的俯视角度,于是视平线总是

出现错位,亲子之间的心理场不在一个次元中,亲子

关系势必会渐行渐远。家长要学会找准与孩子的水

平线,交流中多一些认知上的、情绪上的、情感上的

同频共振,我们恰到合适的回应对孩子来说才是最

美的心理感受。

开学在即,家长们又要

开始“奋战”啦!准备方

方面面的同时,作为家

长,您关注过自己的心

理健康吗?有相关研究

表明:中小学生家长的

心理健康与子女之间有

很高的相关。家长有心

理问题的,其子女有心

理行为问题的达 60%。

或许您自我感觉还不

错,千万别以为自己当

家长就理所当然地称

职 。 一 份 调 查 表 明 ,

82%的孩子认为他们的

家长不合格。看来,家

长们的“成长”之路任重

而道远。

李新

杨谨

李彦